我居住的這個小城,經濟并不發達,缺乏時尚氣息,是一些年輕人拼命想離開的地方,卻是我篤定要安居一生的所在。小城“小而密集”,超市、醫院、郵局、銀行、學校、書店、商場、影院,都在活動范圍之內,日常出行走路就可以解決。沒有什么要緊事,慢慢走著,觀望著,不知不覺身體就接收到了很多周圍的信息,江水解凍、柳條抽芽、大雁北飛。
小城四面環山,四季分明,冬有冬的樣子,夏有夏的美,感受小城季節的變化,不僅僅是溫度的不同,去菜市場竟然成了最直接的方式。
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里有這樣一句話:“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,四季輪回中,隱藏著一套嚴密的歷法?!辈坏貌徽f中國人對待食物的態度,就像這歷法,凝結著無窮智慧與對自然的敬畏之心,食材用另一種方式,提醒著人們四季和時間。去世多年的奶奶沒有文化,對季節與食物的敏感度,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本領,講究吃“時令菜”,她老人家愛說“冬吃蘿卜夏吃姜”“春吃鮮花夏吃果,秋食野菌冬喝湯”,這些簡單的道理,至今仍然是養生的至理名言。
美味的秘密,在于以四時為指引。春天,香椿芽最美味;夏天,每天都有一碗綠豆湯解暑;秋日的果蔬最是豐盛;隆冬的酸菜火鍋與大雪相得益彰。
小時候,家里那個小小的院子,除了種滿應季的蔬菜瓜果,還種了一棵丁香樹。奶奶絕對是生活高手、美食行家,猶記那款“鮮花餅”。丁香花瓣兒洗凈后,加入面粉和調味料制成面糊,入鍋烙制成鮮花餅,與我去云南旅行時吃的鮮花餅相比,云南的鮮花餅屬于殿堂級,華麗精致,奶奶的鮮花餅則是平民的,拙樸親民,這飽含奶奶審美和新意的當季美食,新鮮美味,也是季節的慷慨饋贈。
遠在南方的妹妹曾經打趣地和我說:“經常反應不過來身處哪個季節,一年四季溫度不變,穿的衣服不變,吃的食物不變,樹葉的顏色都是一成不變的綠。不像老家,只要節氣到了,身體會第一時間感知到,街景也一并發生了變化,小販的菜籃子里,定是賣的當季食材,即使再不敏感的人,也能感覺出換季了?!闭l說不是呢,春捂秋凍,十月里的晝暖夜寒,甚至悲春傷秋的心情,都不是所有人能親身感受到的,這算不算小城的優勢呢?
《禮記》里寫“果實未熟,不鬻于市”,但在這個食欲可以得到輕易滿足的時代,我們距離“應季”一詞越來越遠。大棚里的蔬菜,弄丟了食物本身的味道,反季菜,成了餐桌上的“貴賓”,好在如今人們又逐漸意識到,順應天時,根據季節變化自然選擇食物。猶記那年去紹興,正當是吃春筍的季節,于是那一個星期里,每天都要吃一次,甚至更多。食物是季節和地域的表達,春筍就像江南人獨有的“文身”,恰似鄉愁的筋骨,而小城的“文身”,也許就是山野菜吧。
我特別珍惜小城吃野菜的季節,也就不到一個月光景。小城四面環山,野菜品種多,刺五加、蕨菜、香椿芽、刺嫩芽、貓爪子,還有許許多多叫不上名字的。這時節對家務事從不過問的愛人,也時常買點野菜回來:“抓緊吃點,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了?!笔前?,過了當下,那些擺在超市貨架上,泡在保鮮劑里的野菜,還能叫野菜嗎?
小城“春脖子”短,吃“鮮”也要趁早。吃罷野菜,“呼啦”一下就進入了夏天,瓜果梨桃盡是應季物;秋日滿坡的“山珍”,各種蘑菇層出不窮;冬日,吃酸菜火鍋、凍豆腐,最美不過的是坐在暖氣屋里吃凍梨,體驗冰火兩重天的獨特滋味。
日子就是這樣,慢品慢過,進入下一個四季輪回。
青衫
文明上網,理性發言
轉載要求:轉載之圖片、文件,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,亦不能抹去我站點水印。
下載‘今日資陽’APP 了解更多新鮮資訊